第422章 安东国的第一个冬季
安东国,绥化城。
虽只初冬,整个安东国已处在一片寒天之中,城外便更是如此,展目望去,林木深深,灌木丛丛,河面之上,霭气沉沉,几能侵骨。
鸭子河不受这天气影响,依旧奔腾,东流入海。才下了一场雪,只是没能积起,太阳一冒头,便迅速融化了,使整个绥化城郊都湿漉漉的。
鸭子河畔,一场阅兵仪式,即将展开,兵马数量不算多,仅三千人,但场面够严肃,将士够威武,气势之雄浑,不差大汉任何一支精锐。当然,安东的兵马,从来都是大汉精英,又长期处在一线的紧张状态,随时可战,军队素质自然优良。
眼前之军,来自于安东诸城驻军,是经由王令抽调之精锐,到绥化来接受检阅,显然是一项政治任务。
检阅的不只是军容、军纪与军事技能,更是安东军改的成果,同时进一步宣告,安东今时之主人。
秦王刘煦自洛阳返回绥化后,带回了安东封国的诏书,并迅速投入到安东国的经纶构建之中,这是早有基础的,以前的安东都督府本就是军政一体的统治中心。
因此,只是稍加改制,一个新的安东国统治体系便建立起来了,虽然只是换了个称呼,乃至只加了个前缀,但名正言顺了。原来安东都督府军政财务管理机构,几乎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安东国的新统治体制中来。
即便如此,刘煦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梳理工作,重点在于人事调整,甄别异己,什么人可用,什么人不可用,什么人不能值得相信,什么人需要保留,刘煦心中是一直有个谱的。
安东这个地方,算得上豪杰众多,刘煦幕下,也有一批得力之才,经过刘煦十多年的苦心经营,也培养出了一批后备队伍。
此前,一直养在安东都督府体制外,如今,封国事定,这些人,也得以转正,被委以安东国官职,站到台前,名正言顺治政牧民。
整个安东,在数月之间,也由此发生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大变动,面貌一新,安东乃至整个东北都翻开崭新的一页,准备书写新的历史篇章。
这是一场涉及整个安东上下的变革,当然,普通的黎民百姓,并不会在意那么多,土地照种,日子照过,安东也好,大汉也罢,不影响他们生计即可。
尤其确认,安东王正是原安东都督、秦王殿下之后,就更没什么放心的,毕竟,秦王殿下治政,从来是体恤下民。
至于安东境内诸多夷部,就更没什么波澜了,不服王化的,基本在长期的困剿政策中被消灭了,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刘煦调教得乖巧恭顺,从根本上而言,他们接受的是安东都督的统治,而非朝廷,十多年来,他们也习惯了刘煦的统治.
相比之下,原安东都督府下属的军政职吏,受到的冲击要更大,也都面临着关乎命运前途的抉择。毕竟,不是所有安东文武,都心向秦王父子,都愿意在安东待一辈子,很多人选择到安东来任职,除了朝廷安排之外,更多是为了以此为跳板,谋取更丰厚的履历,获得更快的升迁。
然而,真要他们从此依附于安东旗下,成为封国官吏,这还是需要痛下决心的。出身越好,越是如此。
安东在刘煦的治理下,算是天下寒门庶子的福地,是最不看重门第出身的地方,但是其短板也是明显的。
普通的黎民黔首不明白封国的区别,他们还不明白吗?从此以后,在安东为官,就是自降格调。依刘煦的想法,自然是希望能够完整地接受原安东都督府下属文武,毕竟,这都是优质宝贵的政治资源,可以作为安东统治的基石,换一批人并不难,但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安东的人才短缺,影响军政正常运转,浪费安东宝贵的发展时间。
为了挽留那些原都督府下文武职吏,刘煦也是费尽心思,对很多人都是亲自出面挽留,礼贤下士,总是有效果的。
但是,比起留下,还是有更多人选择调离,甚至于,有些人在没有决定好下一任,便已经收拾行囊,带着家眷,离开安东。
一时间,安东迎来了建制近二十年以来第一次人才外流,并且是急剧流失,新建立的安东国上空,仿佛也笼罩着一层抹不去的阴云。
为此,焦急的世子刘文渊甚至忍不住派兵设卡拦截,不许那些人离开,还是刘煦闻讯,及时下令放行,方才没有造成更恶劣的影响。
一直以来,刘煦在安东实行的人口、人才政策,都是来去自由,这一点,不可更改。同时,在安东人才外流潮中,刘煦也察觉了一些异状。
正常情况下,即便那些文武不愿意永远待在安东,也不至于那般着急忙慌地回迁中原。而当离开安东的文武官员,大多在吏部的安排了获取了新职位,并且品级有所提升之后,他便恍然了,显然,新成立的安东国面临着一些隐蔽的打压。
几个月下来,原安东都督府下的职官,走了一大半,对安东国的发展而言,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损失。当然,这些并不能击倒安东国,尤其有刘煦这根定海神针在的前提下,在刘煦的安排下,整个安东完成了一场大换血,一次更新换代。
冬季到来,安东民间进入生产间歇,而安东官场也逐渐平静下来,经过大调整的安东国官员们也在熟悉新的身份,新的职责。
军队也同样经过了大调整,并且更加重视与谨慎,在安东这种边地,军队的地位是很高的,毕竟需要他们保家卫国,剿匪平夷。
在京之时,刘煦与刘皇帝达成了约定,安东兵马,尽可能留下,但还有一个前提,听凭其愿,不得强留。当然,与文职官不同,武官也强留不得。
而安东驻军中,有燕山、辽东诸道戍卒,也有禁军轮戍官兵,禁军是留不住的,那些以安东为跳板,来安东充实履历的军官同样留不住。
但在刘煦的诚意挽留下,仍然有超过六成的军官选择了安东,并且全员得到升迁调动,同时,刘煦再度提高基层官兵的待遇。
在这几个月间,从安东王府发出最多的命令,便是各项升迁、赏拔。这固然给安东财政造成了重大压力,为了安上下之心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包括在绥化城边举行的阅兵,也是为了安上下文武、内外百姓之心,毕竟在过去的几个月间,安东国上下实在算不得平静。
安东,算是正式走向“独立自主”的道路了,同样的,刘煦也深深意识到,今后安东再也无法向以往十五六年那般过滋润日子了,毕竟朝廷不会再托底了,支援或许还有,但不会像过去那般大方了,很多负担必需由安东国自己来承担了,这也是刘皇帝分封的目的之一。
将台之上,汉旗高树,安东副之,刘煦与安东国的文武大臣们立于其上,肃穆地看着列好阵型,等待检阅的安东将士。
寒风刺骨,但刘煦那颗疲惫了数月乃至数十年的心,却第一次有道热流涌过.
(https://www.addxs.com/add/10562/760185338.html)
1秒记住爱嘟嘟小说:www.add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add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