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6章 博陵崔氏
推荐阅读:都市:修仙一千年,归来当奶爸 大明国师 九转霸体 天灾末世,囤二十亿物资苟住 皇家玄学小奶团,八个哥哥排队宠 诡异世界:我考上城隍 大魏君子 国民男神么么哒 每日都给皇帝送和离书 出狱后:影帝夫人成了黑粉头头
因为周室的分崩离析,南院大王耶律德哥以为自己南下的机会来了,于是便想引大军南下,加紧筹备南侵。
但北院萧氏却在此时不愿意再与南院耶律再合作了。
原因在于契丹军队里上层管事的几乎都是耶律德哥的人。
即使南侵成功,萧氏也得不到任何好处,并且还会损失许多自己族中的丁员。
于是乎,萧氏与耶律德哥又起了一翻政朝上的争斗。
因为当时的契丹皇帝是萧氏过继给耶律家的,对萧氏很是亲近,虽然军事上许多权力是耶律德哥把持,但契丹皇帝之位却实实在在地在人家萧氏的手中。
一时间萧氏与耶律姓又斗了个五五开。
虽然如此,耶律德哥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机会,时不时得会派兵南下。
由于战事频繁,那范阳卢氏趁耶律德哥不备,卷了全族丁员便跑了!
而这一次又发生了崔氏一族举家而逃之事。
且不提崔氏一家把耶律德哥活活气死,耶律贤哥不可能轻易罢休。
就说这个新任的南院大王耶律贤哥想要镇住那些萧氏族人,就得要快些将自己的威望树立起来!
而攻打齐国就是最好的办法!
于是耶律贤哥点齐契丹八万铁骑,以报仇为名南下中原。
齐君知道现在就算是把崔氏交出去,契丹人也不会善罢甘休。
于是齐君仓促应战,任命当时正值壮年且没有什么名气的王季阴为元帅,领两万步骑抵抗契丹大军。
也正是那一仗,王季阴以两万步骑击败契丹八万铁骑而名扬天下,誉为军神。
齐国虽然得胜,但齐君心中却是隐隐觉得不安。
因为当时王季阴的声望实在是太高了,齐君不想让琅琊王家有如此的声势与地位,于是便想削一削王家的权势。
但若是把王季阴拿掉,契丹人卷土重来,又该派谁去抵御呢?
别人可没有王季阴这样的能耐!
于是齐君为了不让契丹再行纠缠,好削弱王家势力,于是便想着将崔氏一家这个大麻烦赶走。
且当时齐国八姓当家,利益分配已经完成,可容不得再来一个世家进来分权。
所以大部份的齐国八姓世家的人也都是反对博陵崔氏落户于齐国的。
齐君明面上与耶律德哥一样对崔显一家以礼相待,但暗地里却又心怀鬼胎。
当时年纪青青的崔显一早便看破了这其中的局势,并向他父亲说明了现在崔家不受欢迎的事实,并劝导他父亲及早离开齐国为好。
但崔显之父好像是累了,不想再迁徙,只想留在齐国。
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。
契丹萧氏派了两名使者到了齐国。
说是契丹之败在于耶律德哥重用汉人,南下的军队是以汉人为主,而契丹真正的北方铁骑并没有到来,所以才让齐国侥幸得胜。
如果齐君能交出崔显之父,那么一切都还是可以商量的。
如果齐君不交人,那么萧氏只好与耶律姓合作,再调真正的北方精锐铁骑南下。
齐君其实并没有被萧氏使者的吓倒。
因为他知道如果萧氏的军力要是真的强的话,当初也不会被耶律德哥围在西楼城了。
但他是真不愿意看到琅琊王家的权势过大,不想让王季阴再次得到那样的功劳。
可除了王季阴,别人又没有这一份胜算。
正在此为难之季,那崔显之父却提出来可以用自己的人头来换齐国的平安,只要齐君答应让博陵崔氏的族人居住在齐国。
齐君很是兴喜,在秘密地与契丹人谈妥之后,齐君便将崔显之父送到了契丹。
至此之后,崔显之父再无消息,不知生死。
即使耶律贤哥没杀他,以他的年纪也不太可能能活到现在了。
萧氏在要回了崔显之父以后,与南院大王又开始了一场朝堂上的明争暗斗。
频繁的内斗使得契丹再无力南征,契丹与齐国之间虽然没有签下和平协议,但战事也慢慢地平息了下去。
契丹与齐国之间默契的和平现在已保持了近二十年了。
崔显当时是看透了齐君的方方面面,即使契丹没再来找崔家全族人的麻烦,即使是崔显之父给崔显留下了一份“安定的遗产”,但崔显知道,哪天齐君若是不高兴了,自己的下场未必会比自己的父亲好到哪里去。
在齐国居住了几年之后,崔显以家长的身份与众族人合议了一下,然后他便向齐君提出辞呈,要举族迁往汉国去。
崔显带着族人去汉国是没有通知汉国朝廷的。
但当时汉国太祖皇帝刘炯却是亲自在长安城外相迎,这让崔显受宠若惊。
虽然汉国太祖皇帝没直接给崔显官位,但却是送了许多住宅、金银等物。
崔氏一族是带着财富来的,不缺钱花,但这还是让崔显很感动。
其实太祖皇帝刘炯并不喜欢世家,他在位的那些年也是在积极打压汉国的世家的。
陇南赵家就是太祖皇帝给打压下去的。
刘炯之所以会出城迎接崔显,是当时的韦阁老的提议,是他坚持让刘炯这么做。
当时周室崩溃不久,称王称帝者多如牛毛,在相互攻伐之下,最后就只剩下了现在的这几个大国。
在这样的局势下,人才的重要性便马上体现了出来了。
乱世之中,草莽是比较容易出头的。
凭借着勇悍,一次次地在战场上活下来,极有可能就成为一代名将。
但政才、谋士、教育家甚至是辨才,那可不是可以从底层平民里可以选拔出来的。
财富的分配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,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决定了行政人才的优胜劣汰。
低层平民是有可能会出现少量这样的人才,但由于财富及教育资源掌握在世家的手中,真要选拔人才,最终还得从世家里挑选。
所以,韦阁老为了引进人才,与太祖皇帝刘炯进言,一定要以“买马骨”的姿态去迎接博陵崔氏。
刘炯虽然不太情愿,但为了国家大事,最终还是妥协了。
刘炯没有马上给崔显封个官位,却给了崔显足够的面子。
以至于后来,楚国击破荆南国,大量的荆南国百姓都原意归附汉国。
后来又有陆预、崔素等人来投汉,可以说是韦阁老的这一谋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
崔显就这么在汉国住了下来。
但他却发现汉国的太祖皇帝刘炯正在对境内的世家进行打压。
崔显像在齐国那样发愁,相反还很高兴。
因为自己是外来的崔氏,在汉国没有根基。
太祖皇帝刘炯压制的却是地方世家势力,博陵崔氏几乎就没受到过排挤。
崔显如果想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族人,得到一个官位是最好的选择。
由于太祖皇帝对世家的态度,崔显并没有求到官位。
但刘炯却是告诉崔显,想要得到官位,还是考进士来得好。
汉国可不像是齐国那样,以世家的身份就可以授予官职。
刘炯的想法是,世家都很不堪,虽然知识文化水平高,但是应试考试的成绩未必会好。
在刘炯的心中,世家子弟都是以玩乐为主,不会静下来真的去研究经典。
崔显当时铆足了劲,花了六年的时间才考了一个举人,又花了六年时间,这才考上进士。
十二年的时间,三次参加会试,两次落榜。
刘炯与刘塬并没有压制崔显,而就是当时竞争真的太激烈了。
曹岳、杜春秋、丁成儒、李裕、方孝夫、胡琏庸,包括低层出身的袁魁都是那些年考出来的。
卫科是如何考都没能考上,最的还只得蒙荫得个举人才入的仕。
巧合的是太祖皇帝刘炯一驾崩,崔显就考上了进士。
因为袁魁比崔显要早一届科举中进士,进工部的时间也比崔显早了三年,所以资历要比崔显来得高。
陆预作为外来户一步步得被提拔起来,这让袁魁看出了刘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。
袁魁的聪明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。
照一般人的想法,皇帝刘塬如此礼重于外来官员,崔显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一个阻碍。
一般人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利用资历,对崔显进行一些打压。
但袁魁却不这么做。
每当袁魁升一次官,他就会向皇帝刘塬保荐一次崔显,让崔显坐上自己原来的位置上。
刘塬原本就有意要提拔崔显,有了袁魁的保荐,连借口都不用找了,顺理成章地就把崔显的官位给提了上去。
袁魁利用刘塬的想法,给自己做了人情,让崔显加入到了自己的五爷党里。
而崔显之前来到汉国,虽然不受刘炯太多的待见,却也没像齐国那样有危机感。
但他是真的知道刘炯不喜欢世家,而刘塬御极以后也对世家进行了一定的打击。
在崔显眼中,刘塬与刘炯唯一的区别是,刘塬比刘炯更勤勉,对百姓更好,但对世家的态度却是无二。
当时崔显心里是觉得,自己想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,按这个态势几乎就是不可能的。
却没想到袁魁次次保荐,让崔显步步高升。
(https://www.addxs.com/add/3826/20588.html)
1秒记住爱嘟嘟小说:www.add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add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