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嘟嘟小说 > 穿越必备: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> 第207章 吴三桂请兵始末

第207章 吴三桂请兵始末


吴三桂,字长白,祖籍高邮,户籍属辽东中后所,天生神力,无人能及。他的父亲吴襄,字两环,凭借武科举出身,官至都指挥使,镇守宁远,麾下有精兵四万,以及辽东民众七八万人,个个能征善战。其中,由彝族丁壮组成的突击骑兵数千人,更是勇猛无比,敌人往往望风而逃。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正月,朝廷调派吴襄进京,担任提督京营的职务。当初,朝廷商议撤除宁远守军,移防山海关,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、辽东巡抚黎玉田等人认为,由于辽东前后卫已经失守,宁远孤立无援难以坚守,建议将宁远的兵力和百姓撤回,进驻山海关,如此一旦京师遭遇紧急情况,支援部队可在短时间内抵达。皇帝将这个建议交给群臣商议,给事中吴麟征赞同撤离的便利性。然而,朝中对此意见不一,诸位内阁大臣尤其反对,认为无故放弃三百里防线,他们不敢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,于是此事暂时搁置。直到敌寇威胁加剧,朝廷才后悔未采纳原议,多次下旨要王永吉执行撤离。三月,朝廷封吴三桂为平南伯,征召其率兵入京救援。但吴三桂并未立即行动,直到三月初旬才率军离开宁远,带领宁远约五十万军民每日行军数十里。

  十六日,吴三桂军进入关内,二十日抵达丰润,此时京师已被攻陷。得知变故,吴三桂在山海关驻军不动。此前,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春天,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在南京游玩时,携带着着名歌妓陈圆圆、顾寿前往北方,田宏遇回京后不久病逝,吴三桂派人携带千金将陈圆圆赎回。李自成攻入北京后,刘宗敏拘捕了吴襄,并因搜寻陈圆圆不得,对其施以严酷刑讯。吴三桂闻讯后,更加积极招募士兵,兵力增加了七千人。三月二十七日,吴三桂率军全歼李自成守边的两万兵马,仅剩三十二人生还,贼军将领身负重伤逃回。此后,吴三桂占据山海关。消息传至李自成处,后者派遣降将唐通率军抵御吴三桂,并另派降将白广恩率军前往永平进行增援。

  二十九日,李自成派唐通与文武官员四人,携带四万两银子犒赏吴三桂的军队,并带来吴襄的手书,劝说吴三桂投降。信中写道:“你凭借恩荫获得专阃之任,而非依靠多年征战立功,如今强敌当前,若无特别的恩宠激励,不足以吸引你归附。这正是管仲推行素赏之计,而汉高祖一见韩信、彭越便给予重任的原因。现在你整顿军容,按兵不动,让李自成的军队长驱直入,既无‘批吭捣虚’的智谋,又缺乏‘形格势禁’的力量,战机已失,天命难回,先帝已逝,你父又危在旦夕。唉!懂得时务的人,应当明白适时变计的道理。昔日徐庶离开汉朝归顺魏国,不能说他不忠;伍子胥背楚投吴,也不能说他不孝。但以两者相比较,做伍子胥难,做徐庶容易。我为你考虑,不如放下武器,背负棺材,现在就投降,不仅可以获得封侯的赏赐,还能保全孝子之名。万一你一味放纵怒火、轻视他人,毫无节制,以客军对抗主军、兵力少对抗兵力多的形势,固守坚城,一旦被全歼,你父无辜被杀,你也身败名裂,忠孝两失,岂不令人痛心疾首!古人云:知子莫若父,我不像赵奢那样,但恐怕你会步赵括的后尘。因此,为你着想,千万要慎重考虑。”这封信原本由牛金星所作,派代表吴襄的使者唐通送达。

  唐通抵达吴三桂营中,说李自成对老总兵吴襄十分礼遇,期待将军你一同开创大业,成为开国元勋,并称前朝东宫太子安然无恙。吴三桂收到书信后勃然大怒,说:“逆贼如此无礼,我吴三桂堂堂男儿,岂肯降服这逆贼,受万世唾骂,忠孝不能两全。”吴三桂准备命令左右将来使唐通斩首,又说:“我忠不成忠,孝不成孝,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?他欲拔剑自刎,被属下阻止。参将冯有威建议说:我们愿意拼死杀敌,现在不如先收下金银财字物,分赐给士卒,然后再起兵,使敌人措手不及,现在何必杀掉这个伪官?”

  吴三桂采纳了这个建议,回复唐通时假装非常高兴,说愿意面见东宫太子后立即投降,并回复书信。李自成决定派定王前往,当日就派贼将带定王去唐通营。

  此时洪承畴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都已投降清国,吴三桂于是前往清国请求援军,清国皇帝同意了。四月初四辛酉,吴三桂攻破山海关,唐通投降。定王已抵达吴三桂军中,吴三桂给李自成发檄文,称必须见到太子后才会停止进攻,并给父亲吴襄写信断绝父子关系,信中写道:“不肖男吴三桂,泣血百拜上书。父亲大人膝下,儿承父荫,熟闻义训,得以侍奉军旅,日夜励志,希望能有机会报答圣恩。近期边疆形势紧急,宁远作为国家门户,几乎全部沦陷,儿子我正在努力恢复。我当时认为李贼虽然猖獗,不久就会被朝廷消灭,担心往返路途徒耗力气,结果两次错过重大时机,也因此导致父亲您被暂时羁押一段时间。没想到我国无人,众人望风披靡。父亲您身为御营督理,实力并不弱小,巍峨的京师城墙,怎么能在一二日内就失陷?致使儿卷甲奔赴关隘时,已经错过了时机,可悲可恨。听说圣上驾崩,臣民遭受侮辱,我不胜悲痛。还以为父亲您一向忠义,即使大势已去,也应该奋力一搏,誓不与贼共存,否则就应在宫阙前自刎,以身殉国,让儿身穿孝服,号啕痛哭,披甲复仇,即使失败也要以死相拼,这样岂不是我们父子忠孝两全?没想到父亲竟然忍辱偷生,甘心与贼为伍,既没有孝宽御寇的才能,又愧对平原骂贼的勇气。徐庶虽然软弱,但至少是为母亲而背弃汉朝,王陵、赵苞两位公卿,都是英烈之士。我父身为英勇的老将,赫赫有名的王臣,反而不如巾帼女子;父亲既然不能做忠臣,儿又怎能做孝子?儿与父诀别,就从今日开始。父亲你不能早日对付贼人,现在  即使贼人将父亲置于砧板之上,以此引诱我吴三桂,儿也不会顾惜。儿吴三桂再百拜。”

  初九丙寅日,李自成收到吴三桂的信,大怒,立即处决吴襄全家三十余口,并下令亲自征讨吴三桂。十三日庚午,李自成与刘宗敏、贼军九大将领等率领四十万大军,号称八十万,出京前往山海关,一路上行军七百里。吴三桂闻讯后,痛哭誓师,决心消灭贼军,军队士气大振。

  当时李自成的前锋四万人率先抵达山海关,与吴三桂进行了十三次交战,双方互有胜负。十五日壬戌,李自成到达密云。十七日甲戌,李自成主力抵达永平,吴三桂兵力较少,与李自成对峙,从早到晚忙于战斗,无暇吃饭,于是他在关外布置了空营,让百姓装扮成士兵,手持旗帜和鼓守卫,自己则秘密带着士卒入城用餐。不久,李自成逼近吴三桂的外营,将营中的老弱全部杀死,长驱直入城下,包围数圈。接着从门西的一片石,出关东突外城,逼近关内。吴三桂见李自成势大,感觉难以抵挡。他之前已经向满洲请求援兵,此时援兵终于赶到。

  清国的九王爷多尔衮(在九大贝勒中排行第九,时称九王爷),也是摄政王,已经与英亲王阿济格、裕亲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,准备进入关内,途中遇到吴三桂的使者,顿时心生疑虑。他们商量说:“难道吴三桂知道我们要南下,故意设下这个陷阱吗?况且我们曾经三次围攻他,都不能轻易攻克,李自成一举就破了他,其智勇必定大大超过我们。如今李自成亲自率大军前来,志向不小,莫非是乘胜准备攻占辽东吗?不如分兵固守,观察动静。”于是停止前进,驻扎在欢喜岭,高举旗帜,让士兵休息,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吴三桂营中探查情况。

  吴三桂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军请求援助,多尔衮仍然不信。吴三桂请求了三次,多尔衮才相信,但援兵仍未立即出发。吴三桂先后派遣使者在路上相望,往返八次,援兵才全部到达,共有十四万骑兵。吴三桂知道清兵已经在关外,于是突围出外城,疾驰进入清军兵营,拜见多尔衮,自称臣子,并向多尔衮跪拜。双方以白马祭祀上天,建立盟约并许下誓言,率大军入关。

  多尔衮率领重兵居于后队,英亲王阿济格负责左翼,统领二万骑兵从西水关进入;裕亲王多铎负责右翼,也统领二万骑兵从东水关进入。于是,吴三桂再次进入关内,抛弃了百姓,打开城门迎接清军。但由于战期紧迫,吴三桂的士兵们还没有剃发,担心无法辨认,半夜时分,秘密命令军士将白布撕成三片,宽如三指,缠绕在身上作为暗号,但因布料不易分辨,于是改用裹脚布(可能为蓝色)撕成三条,作为标记。清兵见到三指布条的,就知道是己方士兵,就不会杀掉。之所以用三数和白色,取意于吴三桂和长白山士兵的丧服装束。然而多尔衮很有谋略,不愿先与李自成轻率交战。十九日丙子,多尔衮让吴三桂作为前锋,与李自成在关内的一片石展开大战,一来观察吴三桂的忠诚与否,一来试探李自成的强弱,想要坐收渔翁之利。直到日暮时分,多尔衮才相信吴三桂的诚意。

  二十日丁丑,吴三桂、李自成两军再次交战,战况激烈,多尔衮派遣数万铁骑,以白标为标识,绕至吴三桂军的右侧,势不可挡。当时李自成随同数十骑,挟持明朝太子登上庙冈观战,有僧人进言:“这不是吴三桂的军队,一定是清兵。”建议李自成军队赶快躲避。不久,李自成看到白标清军如风发潮涌般席卷而来,所到之处,闯军无不溃败。闯军大败后,李自成狼狈逃窜,尽管刘宗敏勇冠三军,也身中流箭,身负重伤返回。

  当时闯军攻入京城后,任意奸淫抢掠,人人怀揣大量财物,丧失斗志,因此大败。战场上尸体遍布八十余里,马无立足之地,丢弃的辎重不计其数。吴三桂军检查贼兵尸体,发现其中藏有数十两银子,还可以私自取走,但超过百两银子就不敢私藏,必须上交给军队。这是因为怕士兵怀里藏金过多,就不愿意拼死作战,而只想着逃跑。

  二十一日戊寅,李自成在永平驻军,吴三桂派人议和,并请求交还明朝太子。李自成命令张若麒带着明朝太子前往吴三桂军中,双方约定停战。吴三桂同意议和,约定李自成撤军,迅速离开京城,吴三桂将拥戴太子即位。李自成要求对方按照约定行事,双方盟誓后,李自成率军返回,吴三桂则按兵不动,因此李自成得以顺利撤退。

  二十六日癸未,李自成回到京城,吴三桂将定王留在永平,专程护送太子整军前行,一路上发布檄文,秘密告知远近各地城池相关情况。李自成听到消息后,将崇文、宣武门外的百姓赶出,拆毁民房,牵走牛马。

  二十七日,吴三桂派人将檄文送到京城,声称反抗贼寇的义军即将进城,所有臣民应先为先帝服丧,准备好迎接太子。三十日丁亥,李自成向西逃走。五月戊子日初一,皇太子身处吴三桂的军中,向京城中的官员和百姓传达谕令,要求他们各自保持整肃,平静等待。京城百姓得知后,非常欢喜,相互庆祝。

  吴三桂军队抵达榆河后,清国军队命令他们西行继续追击贼军,吴三桂请求护送太子入城,清军主帅不许,吴三桂便连夜将太子送到太监高起潜处。有人说太子潜逃到民间,从小道被送到皇姑寺。西江米巷的商人共同出资为吴三桂家举办了丧事,每副棺材、寿衣各花费百两银子。

  初二日己丑,吴三桂军队追击至定州、清水河下岸,斩杀贼将谷大成,贼将祖光先坠马摔断脚,李自成屡战屡败。京城百姓翘首期盼太子的到来。初三日庚寅,京城官员在朝阳门外迎接太子,有传言说太子已到,官员们纷纷俯伏在地,等到车驾出现,才知道并非太子,人们惊愕不已,纷纷退去。

  快到达城门时,吴三桂军队前方开路的人看到京城城头上已经插满了白标。原来清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已经进入京城,住在武英殿。侍郎王鳌永进宫觐见,看到摄政王多尔衮与众人一同坐在地上,王鳌永悄悄退出。初五日壬辰,沈维炳、王鳌永、金之俊被授予官职,进入内宫,摄政王多尔衮命令官员们按照原职继续任职。大臣们又准备了劝进表,摄政王闭门不出,清国内院大学士范文程接待众臣。范文程笑着说:“这不是皇帝,我国的皇帝去年已经登基了,何来劝进之说。”于是传出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,从初六日癸巳开始,为先皇崇祯帝在帝王庙设立灵位,举行哀悼仪式三天。随后讨论谥号和安葬事宜,商议采用隧道式安葬方式安葬崇祯帝,待丧事完毕后众臣削发以示哀思。礼部侍郎杨汝成说礼仪繁多,无法独自完成。摄政王多尔衮询问汉官中谁最贤能,沈维炳等人推荐李明睿,摄政王多尔衮立刻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。李明睿以病为由推辞。摄政王多尔衮说:“你们的皇帝尚未安葬,明日就要让京城官民哭灵,没有神主牌怎么哭灵,没有谥号怎么书写神主牌。”李明睿听后悲痛万分。

  摄政王多尔衮命令群臣在朝房讨论谥号,最终决定将先帝追谥为怀宗端皇帝,周皇后追谥为烈皇后,将他们神主牌位安奉在历代帝王庙。初六日至初八日三天,京城百姓痛哭流涕,如同失去父母。随后命令修建陵墓,众人认为田皇妃的坟墓宏伟壮观,李明睿将先帝安葬在中台,周皇后位于左侧,田皇妃位于右侧。《甲乙史》记载:初五日,庶吉士高珩、李呈祥拜访王鳌永讨论谥号,王鳌永说:“今日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。”高、李出城后就被劫持,滞留在通湾。范文程召集词林官,只有高尔俨应召,负责编纂崇祯史。高尔俨说:“詹翰一体,请他来。”第二天,何瑞征等人全部入宫,杨昌祚、林增志以自己受重伤请假,范文程表示同意。

  范文程是上虞人,沈阳卫籍,他的祖父范鏓曾任兵部尚书。自沈阳陷落后,范文程历任官职至此。他每天坐在午门右侧处理政务,已经逝去的前朝学士倪元璐的家人,呈上请求扶柩回籍的文书,范文程派官员拿着令箭护送他们到了通湾,倪夫人乘坐轿子出城,如同在旷野上见到亲人般激动。

  吴三桂追击李自成至保定,大败贼军,次日追至定州,夺取了贼军的大量驼马。又过了三天追到真定,将贼军赶出关外。李自成出关后,整顿队伍向西行进。

  初六日癸巳,北京开始举行为先帝哀悼的仪式,五城御史监督各项礼仪。曹溶等五人因为摄政王有“照旧”的命令,此时如同真正履职的官员。朱朝铄是宗室子弟,他此时收到的书信上称  ,顺治元年,根据清国圣旨,像熊文举、杨枝起、朱徽等已经投降李自成贼寇的人,都应按照规定参加对崇祯皇帝的哭吊仪式。

  五月初七日甲午,清国封吴三桂为平西王。杨仕聪的家眷逃出京城北城,他的门生方大猷派家丁护送。方大猷是蓟州监军,随吴三桂投降大清,现驻守通州。十一日戊戌,清国命令清空京城的一半用来驻扎军队,并将百姓全部驱赶出城。从此以后,京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剃发易服。自洪武戊申年()至此,明朝共延续了二百七十八年。

  钱士馨(又名钱甹只,明末文人,着有《甲申传信录》)说:“陈沅(陈圆圆)身价千金,都是官府敲诈勒索百姓的血汗钱。”清军是凭借李自成杀害吴襄全家的后果,才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夺取了明朝江山。陈圆圆难道真的这么倾城倾国吗,竟然只是区区一个妇人的缘故,就使得吴三桂忠孝之道两度丧失?”

  我考察吴襄被杀的情况,有的史料记载为李自成得到一封书信后,杀掉了吴襄的家人并将吴襄押往东方,等到李自成战败后,李自成砍下吴襄的首级,悬挂在高高的旗帜上,然后率军撤退。如此看来,吴襄在战争开始时尚未被杀。然而,如果李自成刚刚战败就杀害了吴襄,吴三桂又怎么会忍心派人与李自成议和,这是不可信的第一个理由。另一种说法是,李自成回到京城后,听说吴三桂向四方发布檄文,才杀掉吴襄,也就是说吴襄被杀是在议和之后。那么,在议和期间,吴襄还在李自成手中,吴三桂为何对此毫不提及,而且也没有听说有关人质交换的任何消息,这是不可信的第二个理由。史书及流传的传闻都记载李自成最初出兵时就杀害了吴襄,这似乎更接近事实。

  译者注:1.原文中的“韦孝宽”,字敬远,京兆杜陵(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)人,南北朝时期着名将领,一生征战,屡立战功,尤其善于守城,被誉为“北朝第一名将”。

  2.原文中的“祢衡”,字正平,东汉末年平原郡般县(今属山东乐陵西南)人,机智过人,能言善辩,性情刚毅耿直,曾经将全身衣服脱光,痛骂曹操。


  (https://www.addxs.com/add/38850/21017.html)


1秒记住爱嘟嘟小说:www.add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add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