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 长征结束1
推荐阅读: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我签到在莲花楼 被父母抛弃后,我成了顶尖大佬 血影世界 我只是个盖章的 小师妹天生神力,一拳就能捶破天 她藏起孕肚,偏执霍少找疯 仙子越难受,我修为越大涨 会亿种异能的她,总说自己很弱 穿成阴鸷反派养母后在娃综爆红了
哈达铺是甘肃的一个小镇,位于腊子口东北约200里处,因盛产中药当归而名扬四方。
这里的回民占据了半壁江山,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。
红军在此驻足,严令除了军规外,不得擅自踏入清真寺,不得随意借用回民的器皿和用具,更不允许在回民家中杀猪或食用猪肉。
红军在6月的两河口会议上,虽然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,但具体的目标地却迟迟未能确定,这让红军高层一直困扰不已。
在国军的围追堵截下,红军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切断,形势愈发严峻。
而现在,又因为内部的意见相左,使得北上红军的实力大减,中央红军在川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变得更加困难。
红军急需找到一个可靠的落脚点,以稳定军心,积蓄力量。
红军侦察连占领哈达铺的时候,他们抓获了一个国军少校副官。
这个副官刚从兰州归来,对红军的突袭毫无防备,只好束手就擒。
战士们从他随身携带的书籍和物品中,翻出了几张近期的报纸。
其中一张《晋阳日报》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红军的注意:
“陕北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,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,游击队、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,窥视晋西北,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。”
报纸上还附有一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略图,这个消息如同一缕春风,给红军带来了新的期待。
红军高层看完报纸后,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,兴奋地说:“好!好!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。”
于是,红军总部决定率领陕甘支队前往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军会师。
一路上,他们必须尽量避开敌人,不能再有任何拖延。
虽然总部在过去对陕北红军和陕北苏区的情况有所了解,但具体的发展状况却并不清楚。
现在,敌人的报纸却意外地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,这怎能不让人高兴呢?
1935年9月21日,中央红军全部抵达了哈达铺。
他们在这里没有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,得以安全休整。
在红军的巧妙转移之下,国民党的川军和“中央军”疲于奔命,始终未能追上红军的脚步。
而另一方面,国军十四旅的士兵们惊魂未定,对红军的战术和意图一无所知。
趁着这个机会,红军在哈达铺这个甘肃的边陲小镇暂时安顿下来,休整了两天。
为了尽快恢复战士们的体力,红军总部下令全军,无论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、挑夫,每人发放一块大洋。
哈达铺虽然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但由于物资匮乏,物价异常低廉。
羊、猪、鸡的价格让人难以置信,一只肥羊只需二块大洋,一百斤的大肥猪也只卖五块大洋,一块大洋甚至可以买到五只鸡。
此外,国军十四旅逃跑时留下的几百担大米、白面和食盐,更是为红军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机会。
对于在雪山草地中数月未曾品尝到盐和大米、白面的红军战士来说,这简直就像是过年一样。
特别是来自福建、江西等省的战士们,看到大米时更是喜形于色,倍感亲切。
当地的小贩们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,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存货,红军战士们也不讨价还价,有多少买多少。
这对于小贩们来说,无疑是一笔难得的生意。
各个部队的伙食单位都大显身手,割鸡杀鸭、屠猪宰羊,一日三餐都是三荤两素。
机炮团更是奢侈,全团会餐,租借了汉族老乡的炊具,自己动手做起了丰盛的菜肴,真可谓是比过年还要丰盛。
为了联络地方人的感情,红军总政治部还通令各个伙食单位,邀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一起会餐。
因此,每个伙食单位都设有一至两桌的请客饭,专门邀请当地的老百姓前来共享。
每个伙食单位都请来了十几位老百姓,男女老幼都有。
会餐时,他们互相谦让,吃得非常开心。
在哈达铺的这段时间里,红军一边休整部队,一边耐心等待红四方面军的到来。
他们深知,只有团结一致,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。
而这次在哈达铺的休整和会餐,不仅让红军战士们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补充,更让他们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尽管满怀期待,但现实却令人沮丧。
当红军总部得知红四方面军决定南下时,他们迅速作出决策,率领陕甘支队向陕北苏区疾进。
9月23日,红军离开了哈达铺,表面上声称要攻打天水,实际上却出其不意地奔向了敌人的渭河防线。
渭河防线是国民党军队为了拦截红军而精心布置的封锁线,横跨和政、临洮、渭源、陇西、武山直至天水一带。
国民党第三军、五十一军以及新编第十四师在此严密布防,企图阻止红军北上。
由于红军在哈达铺时放出东进的烟雾弹,敌军深信不疑,主力部队纷纷集结天水,严阵以待,同时加强了对渭河北岸武山、漳县的防守。
然而,红军却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,突然转向北方,经过三天急行军,行程超过300里,神速地抵达了渭河边的新寺。
渭河在此处宛如一条璀璨的彩带,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显得格外清澈。
河水并不冰冷,深度也只是淹没大腿,红军士兵们轻松地趟过河面,未遇敌军阻拦。
红军的声东击西策略再次奏效,顺利渡过了渭河,穿越了武山、漳县,前方就是榜罗镇。
这个位于渭水北岸的小镇,距离军事重镇通渭城仅有90里之遥。
1935年9月27日,红军部队全部进驻榜罗镇。
在榜罗镇的一所小学里,红军获得了大量报纸。
这些报纸上详细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罪行,同时也介绍了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、二十七军会合的情况。
在仔细研究了这些新信息后,红军总部根据当前的物资条件、战况以及政治需求,作出了重要决策:所有北上部队在此地休整一天,为接下来的北上行动做好充分准备。
9月29日,红军总部遵循既定策略,离开了静谧的榜罗镇,踏上了向通渭城迈进的征途。
通渭,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镇,在北方的辽阔土地上,已算得上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市。
然走进城中,除了几十家小商铺外,更多的是辛勤劳作的农民。
这座城市的居民数量,竟不足两千人。
城墙由黄土堆砌而成,显得朴实而厚重。
只有城墙上的几座城楼,才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。
城内的建筑,无一不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,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黄土高原的恩赐。
这里的人们,因地制宜,利用丰富的黄土资源,建造出了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建筑。
在这座城市里,人们真正做到了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丰富资源。
(https://www.addxs.com/add/53626/21134.html)
1秒记住爱嘟嘟小说:www.add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addxs.com